会宁县旭琎书院成功举办“永远的乡愁”读书分享座谈会

旭琎书院

<h3>  8月10日,为庆祝建国70周年,深入开展省委宣传部农家书屋读书活动,<span style="line-height: 1.8;">满足农村群众文化需求,提升公益性文化影响力,</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会宁县旭琎书院成功举办了“永远的乡愁”庆祝建国70周年读书分享座谈活动。原甘肃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巡视员武志元,省委宣传部农家书屋办公室主任刘晓文,会宁县政协副主席刘琦出席了活动,近30名特邀嘉宾参加了这次读书分享座谈会。旭琎书院负责人李铎就书院的建设做了专题汇报并主持了读书分享座谈会。</span><br></h3> <h3>  旭琎书院是会宁县新庄镇籍在外工作人员李铎个人筹资,改造旧宅基地建设的一家公益性书院。<span style="line-height: 1.8;">占地面积720平米,建筑面积328平米,设有农家书屋、国学讲堂、书画走廊、记住乡愁展厅、接待兼办公五个部分,以“传承耕读文化,造福桑梓方舆”为宗旨,以“兼修,藏书,讲学,论道,司礼”为主要活动内容,以书院筹建人主导,当地志愿者参与,半封闭半开放的模式运营。目前,书院在省委宣传部农家书屋的支持和众多热心公益事业人士的义捐下,共征集图书2200册,书画68幅,实物48件,</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已于2019年6月30日正式挂牌试运营。</span><br></h3> <h3>  这次读书分享座谈会是书院首次组织开展的一项文化活动。会前,书院<span style="line-height: 1.8;">负责人李铎陪同出席的各位领导和嘉宾参观书院整体布局情况</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br></h3> <h3>  座谈会上,书院负责人李铎就书院的建设情况、管理模式、发展打算、问题困难做了简要汇报。</h3> <h3>  省委宣传部农家书屋办公室主任刘晓文听取汇报后,充分肯定了李铎筹建书院的恢宏情怀以及书院建设的各项工作,阐释了在农村建设书院特别是农家书屋的时代意义和深远地位,希望书院利用好这一良好平台,进一步挖掘、传承、发扬会宁县深厚而特有的耕读文化;希望书院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更多地组织当地群众和学生参与和推广阅读活动,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人的使命,形成读书品书、相互交流、不断提高的良好氛围;希望书院管理和利用好书院农家书屋的藏书,切实助推乡村振兴文化建设,丰富当地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感受小康社会带来的幸福感。同时,他还表示将不断关注支持书院的建设和发展,并在国庆前夕向书院配送第二批书籍。</h3> <h3>  座谈会上,7名会宁籍学者、作家、老师、学生、亲友代表及特邀文学青年分享了关于乡愁的书籍、文章和感悟。分享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令在座的各位都静心聆听,至始至终保持着良好的会场秩序。每位分享者结合读书实际和生活阅历从不同角度畅谈了自身对于“乡愁”的思考和感悟,朴实的语言、纯真的情感、独特的“乡愁本色”,无不深深地感染着现场的所有人。</h3> <h3>  毕业于天水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文学青年王引弟作为第一个分享嘉宾这样说到:<span style="line-height: 1.8;">初次读到《目送》时,只觉迷惘,再细读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时,我的心猛然一震,继而涌出一股伤感的情感,我们一直在离别,无数次的目送,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心酸。在漫长而又短暂的这条路上来往过客无数,行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有父母,曾经陪伴但从未离场,他们陪你走过的每一段路,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扶和关爱你。一开始就与在场的所有人产生了共鸣,人生路上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要忘了世界上最无私的爱——父母的爱,有空常回家看看。</span></h3> <h3>  李月彩是书院负责人的姐姐,毕业于靖远师范学校,现任靖远县城关中学语文教师,她非常理解弟弟建书院的初衷,为此她特意写了一首散文诗《乡愁是一枚印章》,委托外甥女张亚兰(幼儿园老师)朗读分享了这首诗。诗歌的结尾这样写道“乡愁啊!曾几何时,幻化成了一枚烧红了的印章;深深的烙在游子的心上,灼痛了你的心;也将你燃成了一名斗士,毅然的举起了这枚印章,逆风前行建造了旭琎书院;深深的将其印在了这片热土之上,供同梦者将心灵安放。”表达了她对弟弟的认同、关爱和支持。</h3> <h3>  当年因家庭贫穷放弃上师范学校的李克宗虽然经常外出打工,但他酷爱文学,除了工余读书,也经常写点生活的感悟。分享会上他用地道的家乡话朗读了他自己的作品《我的土豆情节,我的乡愁》。当他读到“我们称土豆为 “山药蛋”,山药蛋我的救命蛋!儿时,若非有它恐怕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我了!我们几代人深深的土豆情结哟,连着我的乡愁,连着我的故乡情怀!”时,无不令现场好多小时候有过挨饿经历的嘉宾动容。</h3> <h3>  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文学青年孙路瑶分享的是《云边有个小卖部》的书籍读后感。虽然她生在城市里,长在城市里,工作在城市里,离开父母的距离不长、时间很短,但她对于乡愁也有深刻的认识。她说:读完以后内心久久不能平息,这一缕从未断绝的光就是故乡给我们点亮的。可能在我的心里或许渴望着,或许收藏着,有一种一直会伴随着喜悦的悲伤,一点即燃,那就是故乡的亲人,是永远也忘不掉的在故乡里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我知道不论在哪里,故乡的光、亲人的光永远能够照亮我的内心,淡淡的乡愁会带给我们温暖,陪伴我们成长。</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新近调入会宁县政协文化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的张克靖先生,是李铎高中时期的语文老师,多年从事地方文史资料的搜集挖掘整理工作,用功非浅,收获颇丰。他一直关注关心旭璡书院的建设,高度赞扬新庄李氏是一个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古老家族,李铎是一个有爱心、孝心和公益心的仁者。分享时,他</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深情朗读了李铎的原创文章《人生,什么时候才能走出孤独》。他说他非常理解李铎内心的孤独,也觉得这篇文章最能真实的反映他的不老乡愁,所以才选择分享给大家。</span><br></h3> <h3>  郑凤贤是会宁县第五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也是全县出了名的作家。目前已编辑、创作、出版了三部作品,正在酝酿一部关于“书香”的小说。他分享的书籍名是《南渡北归》,他非常崇敬战乱时期文艺工作者誓死保护传统文化的精神,他认为文化是最为坚强的,是它带给我们最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读书是传承文化的最好途径。他也非<span style="line-height: 1.8;">常认同“读书是会宁人的宗教”这句话。他兴奋地说道:今天来到这里,更加印证了这句话,而且为我创作关于“书香”这部小说增加了灵感,相信今后这种“宗教”依然会在书院得到很好的延续,也希望旭琎书院越办越好。</span></h3> <h3>  最后一位分享者是书院第一批受益学生李雨欣,她今年15岁,会宁县第一中学二年级学生。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质朴的语言、激昂的情感、流利的普通话分享了她自己在书院的读书体会“……<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这小小的农家书屋和城市的新华书店、图书馆比起来,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农村孩子却在这里孕育了梦想,我们会带着梦想从这里起步,告别稚嫩的自己,去寻找自己心中的诗和远方。也许,哪天我们旅途疲惫,回想起来是谁给了我们远行的动力,是今天这小小的书屋让我们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话音未落就引起了全场的热烈掌声,也将分享活动推向了高潮。</span></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分享结束后,会宁县政协刘琦副主席充分肯定了这次活动,同时也勾起了他年轻时的回忆,他谈到:新庄虽然自然条件艰苦,但一直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是我们会宁引以自豪的状元乡。今天来到旭琎书院再一次感受到了新庄浓浓的文化氛围,不仅聆听了分享者的乡愁,而且通过实物感受了乡愁。同时就书院如何走进校园、走近师生,如何把书院文化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如何以农家书屋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了衷恳的建议。</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活动最后,原甘肃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巡视员武志元对每位分享者的发言一一做了精彩点评。在充分肯定活动的基础上,向在场的所有人用恢谐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了“乡土和乡愁”、“书院和书屋”、“藏书与用书”的本质涵义、形式区别和内在关联,并对书院的发展从如何留住故土家园、生命之根、乡愁情怀,如何把握方向、组织活动、陶冶情操,如何建设书院、管理书院、利用书院提了三条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书籍是灵魂的营养品,乡愁是游子永恒的情怀。通过短暂的两个小时读书分享,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继承和发扬“崇文重教,读书传家”优良传统的热情,并为书院如何用书香充实心灵、用乡愁留住灵魂,用传统文化保留乡土气息积累了建设性经验,同时也为书院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人文氛围。</span></h3> <h3>(撰稿摄影:孙路瑶,王引弟,张朝嘉)</h3>

书院

乡愁

分享

书屋

会宁县

李铎

读书

农家

文化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