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志在四方踏歌 行”铁一师宣传队纪实(六)

吟风弄月

<h3>  多年来,铁一师党委和首长对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极为重视。部队常年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荒漠里施工,生活工作条件异常艰苦,因此,做好宣传鼓动工作,提高部队战斗力,宣传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h3><h3> 按照师党委和首长的要求,宣传队首先狠抓队员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牢固树立当好兵,演好兵的思想,并下大力抓好宣传队基本功训练和业务技术的提高,确保拿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节目。</h3><h3><br></h3> <h3>  部队领导的重托,施工连队的期盼,使队员们深感责任的重大,每个人心中都涌动着一种使命感。</h3><h3> 1970年宣传队驻扎在水电部第十工程局技校,这里有个带舞台的小礼堂。由于条件具备,宣传队设法配置把杆,开始正规训练。男女演员,尤其是舞蹈演员的形体训练,都是按照芭蕾舞训练规范进行的:擦地、手位、踢腿、旋转、大跳、走台步,直到身段组合,一点儿都不含糊。就这样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基本功开始,直到攻克高难度技巧——倒踢紫金冠,劈叉大跳,空转720度(两圈儿),并稳稳落地,定位造型,每天练功不少于两个小时。队员们一丝不苟,一个个练的汗流浃背。</h3><h3><br></h3> <h3>  常言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这些十几岁甚至二十岁才参军入伍,没有练过“童子功”的战士来说,实现团队的业务水平高标准,严要求,谈何容易。 </h3><h3><br></h3> <h3>  谢征南25岁才开始练功,胳膊腿已经硬了,他以过人的毅力咬紧牙关,坚持一点点儿把韧带拉开,使身体的柔韧性不断提高。经过他持续不断的努力,不但跟上整体水平,甚至还赶上了有些来自专业剧团练过童子功的演员。他的造型大气舒展,舞姿刚柔兼济,从而成为宣传队的骨干,在日后的演出中,塑造了一系列形神兼备,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h3><h3><br></h3> <h3>舞蹈演员苦练基本功。</h3> <h3>  为使业务水平更加专业化,正规化,宣传队安排石苏伟带领1971年入伍的女兵,参加了湖北艺术学院在武昌余家头举办的工农兵文艺培训班。卢澎涛、张晓静、于佳、于小建、崔秀云、徐江虹,罗金香参加培训。经过三个月的专业学习,业务技术突飞猛进,逐渐成为师宣传队的生力军。</h3><h3><br></h3> <h3> 武汉的夏天闷热难耐,参加培训的队员住的一楼宿舍又热又潮,但她们格外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毫无怨言,全力以赴投入到严格的训练之中。</h3><h3> 开胯、劈腿、拿大顶、足尖舞,日复一日,从不懈怠。夏天练功辛苦,天天热汗淋漓,衣衫反复湿透,每个人都非常疲劳,但她们全然不顾,咬牙默默坚持。</h3><h3><br></h3> <h3> 开胯真疼啊,老师先轻轻踩,然后逐渐加大力度。为了巩固劈叉效果,姑娘们每天中午索性横睡在床上,双腿劈开在墙壁上苦练。拿大顶,按要求得坚持数分钟,此前谁也没有经过科班训练,半分钟一分钟,胳膊就抖起来了,老师站在一旁,拿着教鞭一个个敲打。实在挺不住了,摔下来,常常撞的晕头转向,但爬起来继续练,不到时间绝不休息。</h3><h3> 除了完成每天的训练,她们还放弃休息,自觉加班加点。中午,练功房关门,他们就去食堂悄悄练。练习足尖舞步,脚趾头磨破了,充血了,但姑娘即使眼泪汪汪,也绝不让泪流下来。</h3><h3><br></h3> <h3>  参加培训的女兵,大部分是武汉入伍的。为确保集中精力,高水平完成任务,她们严格遵守宣传队不往家里打电话,轻易不请假回家的规定,聚精会神苦练基本功,在武汉三个月,她们总共回家了两三次。</h3><h3><br></h3> <h3> 对于近五十年前的经历,罗金香至今记忆犹新:不允许回家,不允许给家里打电话。记得有一次兵站的黑板报表扬了我,被我的同学罗斌看到了。罗斌把见到我的事,告诉了我们家及同学,害我挨了批评……。</h3><h3><br></h3> <h3>  功夫不负有心人,结业汇报演出时,她们的造型已经有模有样。</h3><h3><br></h3> <h3>  不仅没有基础要从头学起,即使在专业文艺单位工作过,进入宣传队也要适应部队宣传队要求。张石清入伍前已在地方剧团受过四年的专业训练。进入宣传队担任舞蹈演员后,虽然排练各种舞蹈时没有困难,但由于小时候练的戏曲和武功,难免出现戏曲程式化动作。在导演和老兵们的细心教导下,他不断纠正和改进,舞蹈动作刚劲明快,给观众留下美好的印象。</h3><h3><br></h3> <h3> 舞蹈演员练功辛苦,乐队演员们也不轻松。长音、音阶、练习曲、指法、技巧,天天练也是枯燥无味。即使这样,队员们仍然硬着头皮一天天练下去,坚持不懈,日复一日,技艺在艰苦的付出中慢慢提高。</h3><h3> 个人水平不断提高,合练自然就水涨船高。小提琴乐手统一指法,统一弓法,集体完整合奏名曲《新疆之春》,达到了整体的完美与和谐。</h3><h3><br></h3> <h3> 张喜良吹小号,练得特别苦。他的门牙不太齐,从专业角度看,不适合吹号。因为吹号必须紧紧怼在小号嘴上,牙硌着嘴唇很疼。但他从不叫苦,忍痛也要坚持,常常疼到嘴唇麻木。每当演员乐队合练,常常一练就是半天一天,他从无二话,承受的痛楚可想而知。</h3><h3><br></h3> <h3>  小提琴手于佳学拉小提琴时,还完全是一张白纸,一切从零开始。宣传队送她去湖北艺术学院学习,师从名家翁克松。三个月的时间,每天拉空弦,从持琴、长弓、音阶、指法到拉练习曲,一个人默默地练习。学习结束时,进行汇报表演,她拉了《在北京的金山上》。后来于佳才知道,只学习三个月就拉换把乐曲是不可想象的,而她那时只是一门心思努力学习老师所教授的一切,根本不问寒暑,无问西东。</h3><h3><br></h3> <h3>  1973年6月,经铁道兵文工团李干牵线,声乐队员王军、高荣婕、李芝琴、孟宪鹏、田建新、张春元,于加涛等八人赴京培训,先后师承中央乐团文征平老师,中央民族乐团张树楠老师,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歌唱演员王克正等。从最基本的发声、气息练起,在老师们严格规范的引导下,队员们悉心体会,刻苦钻研,经过一个月培训,声乐队伍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整体上了一个大台阶。</h3><h3><br></h3> <h3>  李伟明也清楚地记得当年去武汉说唱团学艺的情景:晚上跟着说唱团去演出,我每天都在乐池里看、听、记。学习结束,“偷回”了那段《文风问题》。</h3><h3> </h3> <h3>  教李伟明的老师,解放前是流浪老艺人,新中国成了光荣的曲艺工作者,是说唱团的主要业务指导。每当他给年轻演员说戏,就叫上外边来学习的人,从如何上台,怎样站位,如何开口,配动作,递肩膀儿,贯口怎么使,怎样鞠躬下台,都教的很细。这样的言传身教,使队员们受益匪浅。</h3><h3> 学习结束,李伟明用学到的知识,创作表演了相声小段《学习小记》,得到老师们的好评。</h3><h3><br></h3> <h3> 除了把宣传队员送出去学习培训,宣传队还注意创造机会,把队员推送到上级文艺单位,为队员们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h3><h3> 1976年,杨立田、李伟明带着自己创作的对口相声,对口快板赴四川达县参加文化部组织的文艺调演,演出期间杨立田被铁道兵文工团选中,直接调北京工作。</h3><h3><br></h3> <h3>  虽然后来因工作需要,他又重回铁一师宣传队,但在北京期间他和名家同台演出,并见识了许多军旅曲艺大师,如山东快书名家高元钧,曲艺创作名家刘学智,曲艺名家陈增智,相声大家常宝华、常贵田等。多少年后,杨立田仍感慨万分,他说:在这些名家身上,真是有许许多多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宝贵技艺和演出经验,……对我一生的艺术之路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鼓舞作用,无形中也提高了我对艺术的鉴赏能力。</h3><h3><br></h3> <h3> 在个人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宣传队还结合部队文化轻骑队的特点,培养队员们一专多能。在武汉学习期间,舞蹈演员卢澎涛兼学大提琴,于小建兼学声乐。在有限的时间里,她们吃苦耐劳,不断练就为部队服务的本领。</h3><h3><br></h3> <h3>  张石清曾撰文说,那时领导一再要求大家努力做到一专多能,因此我首先跟老班长王法栋学拉二胡。他手把手教的很细心,我学的很认真很刻苦,长进很大。</h3><h3> 在宣传队排演京剧样板戏时,张石清居然成功地担当了全剧的京二胡伴奏,反映非常好。后来他还陆续掌握了长号等乐器,参加了乐队的伴奏。</h3><h3><br></h3> <h3>  台上的演员一专多能,幕后的队员们也各显神通。</h3><h3> 每当大幕拉开,湛蓝的天空,铁色的远山,苍翠的树林,鲜花盛开的原野,或崇山峻岭,或雨雪交加,或云雾飘渺,或战火纷飞………。那纵深层次感分明的背景,准确及时的灯光切换,以及电闪雷鸣,朔风呼啸,枪炮声大作……,声、光、电、景的综合效果,有力地烘托了舞台气氛,给各个节目增添光彩。</h3><h3><br></h3> <h3>  《竹林新歌》是一部反映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歌舞节目。舞台上青翠竹林,云雾缭绕,一群美丽的土家姑娘,身披金色朝霞,从烟笼雾绕的竹林中飘然而出,破竹、划篾,编织。鲜明的节目主题,美轮美奂的布景,艳丽飘逸的服装,婀娜多姿的身段,悠悠欢歌,曼妙舞姿,把观众带入到美好的情境之中。</h3><h3> 那时,部队施工和生活环境极其艰苦险恶,最需要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于是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乐,美的舞,被集中搬上舞台,呈现给广大指战员。每当节目结束,姑娘们迎着灿烂的晚霞姗姗而去,全场总是鸦雀无声,观众无不沉醉在如诗如画的大美情境之中,半晌才回过神来,发出由衷的赞叹和经久不息的掌声。</h3><h3><br></h3> <h3></h3><h3> 这些舞台效果都是担任舞美灯光的谢家兴,王庆江的杰作。</h3><h3></h3><h3> 王庆江工作任劳任怨,精益求精,作风严谨,认真扎实。拜武汉歌舞剧院舞美队队长曹孝先为师,跟班当助手参加巡回演出四个月,学得布光、调光、光色运用真传。</h3><h3> 谢家兴师承武汉歌舞剧院的舞台美工谢文缓,从基本功开始,线条,色调,意境,从业余爱好者一步步走上了正轨,布景、幻灯片制作的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在武歌对舞台美术的学习,奠定了谢家兴日后对这一职业的热爱和扎实的基础,使他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h3><h3><br></h3> <h3>  为使宣传队员了解部队的施工环境,感受基层战士的气质和感情,宣传队定期组织队员下基层锻炼,现场采风,即使女队员下到连队,也要求跟班排的战士们一样进隧道参加施工。</h3><h3> 当他们第一次走进隧道,外面发电机、空气压缩机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隧道里黑黝黝热烘烘的,不时有轰隆隆的铁斗车进进出出,到处是渗水和积水,各种被放大的声响从隧道各处传来,让人胆战心惊。女队员们提心吊胆,每走一步都盯着脚下,生怕掉下导坑。即使这样,他们也没有后退,坚决要求动真格的,实打实的干。从抡大锤、打钢钎、打炮眼、装炸药、点炮,到进隧道上太平梁推斗车,打拱砌边墙……巾帼不让须眉,在连队清一色男兵面前,毫不示弱。</h3><h3><br></h3> <h3>  部队指战员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鼓舞着宣传队员们,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感动着他们,创作的激情难以遏制。</h3><h3> 1972年,宣传队员在三团卫生队采访因公致残的连队安全员陈景泉,看着他被巨石生生截去脚踝以下的残腿,倾听他在坑道掘进中发现险情,及时报警,为帮战友们撤出掌子面,自己来不及避险,被轰然塌下的巨石压住腿脚。巨石难以移动,救援无法施展,他毅然接受放小炮炸巨石的救援方案,并镇定的鼓励战友点炮的事迹。 宣传队员们被深深震撼了,仿佛又看到了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向我开炮”的场面,经过酝酿,构思,讨论,修改,很快,由刘继业执笔,郭界忠配曲的河南坠子,《王成新歌》产生了。</h3><h3><br></h3> <h3>  小舞剧《军民鱼水情》,细节也来自平时的生活积累。大娘给部队送鸡蛋,怕战士们不收,于是藏在了卖给部队的南瓜里,战士们发现后,知道大娘不肯收钱,于是在与大娘告别时,悄悄把钱放进大娘卷起的衣袖。故事情节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充满情趣,感人至深,很受战士们欢迎。</h3><h3><br></h3> <h3>  曲艺节目短小精干,活泼诙谐,表现力丰富,不受场地限制,观众喜闻乐见,深受部队欢迎,也最受宣传队领导重视。怎样用曲艺形式表现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战斗生活,队员们费尽了心思。有时熄灯后忽然来了灵感,就摸黑写在手背上,第二天再追记下来。</h3><h3> 李伟明为创作第一件作品《老处长》,在一段时间里几乎朝思暮想,深深沉浸在人物的刻画,事件的描述,包袱的设置,独到的起承转合,以及语言的合辙押韵上。几天下来,他的处女作诞生了,而且广受好评。从此,李伟明一发不可收拾,《孔子,老子和孙子》、《修理连的活雷锋》,一批带有“铁味儿”的曲艺段子陆续产生了,按照“兵演兵,兵唱兵”的正确方向前进了一大步。</h3><h3><br></h3> <h3>  谢征南也是宣传队创作的一员虎将,创作了《路灯下》、《列车向前》、《军民情》、《红心铁骨》、《父子心愿》、《毕业答卷》等代表作。合作了《红灯高照》,编导了话剧《新苗》等等剧目,而且在许多节目中担任主演。回顾当年创作小舞剧《列车向前》的过程,他至今仍然感慨,认为其编导技法和手段,今天看来仍不过时,不逊色。</h3><h3><br></h3> <h3>  在宣传队里,像谢征南、李伟明这样拿起笔来搞创作的人很多。王光辉、杨立田、张石清、于小建等创作的相声,快板,歌词纷纷登台亮相。肖华光、郭正平、于铁钢等在作曲,配乐,配器方面也硕果累累。创编舞蹈舞剧的谢征南、徐江虹、于小建等人也逐步走向成熟,王仲诚、付开兰也为节目创作费尽心血,取得可喜的成果。</h3><h3><br></h3> <h3> 铁一师政治部对宣传队极为关心,师宣传科给予全力支持。宣传干事朱传雄以及所属部队到师里参加创作学习班的卢桢,陆兵等陆续为宣传队创作了坐唱《户口问题》,歌曲《一把镐》,相声《时代的笑声》等,并在嫩江汇演时演出,大大丰富了节目内容。</h3><h3><br></h3> <h3>  师党委师首长更是对宣传队关爱有加,从1973年起,宣传队有自己的炊事班,独立开火,并将伙食标准从每人一天0.48元,提高到0.67元,有力地保障了队员的营养和身体健康。</h3><h3><br></h3> <h3>  为了节省开支,宣传队坚持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自己动手制作花卉,瓜果,电炮等小道具。舞蹈练功,特别费鞋,宣传队员买来牛皮,领一些细帆布,自己裁剪缝纫,自制练功鞋。队员们还用旧幕布制作练功裤,这些自制的物品非常实用,深受欢迎。</h3><h3><br></h3> <h3>  在坚持自创的基础上,师宣传队还注重向其他专业队伍,业余战友以及友邻单位,民兵兄弟观摩交流,借鉴学习,并拿来改造,不断丰富舞台表演内容。他们利用各种渠道和机会,不断充实提高队伍,在艺术创作、为兵服务的道路上,踏踏实实一步步前进。</h3><h3><br></h3> <h3>  “我是大桥捣固工哎……,</h3><h3> 嘿咗咗!嘿咗嘿咗!</h3><h3> 嘿咗咗!嘿咗嘿咗!</h3><h3> 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喏……,</h3><h3> 嘿咗咗!嘿咗嘿咗!</h3><h3> 嘿咗咗!嘿咗嘿咗!”</h3><h3> 这个舞蹈的原创是铁道兵二团宣传队李红东,他把部队大桥施工中最寻常、最简单的混凝土捣固动作,经过提炼和艺术化处理,升华为阳刚而健美的舞蹈。担任作曲的盛勇同志巧妙地采用流行于鄂西一带三峡地区的川江号子元素,使得音乐伴唱铿锵激昂,雄浑有力,很能感染群众。</h3><h3> 师宣传队经过对舞蹈音乐加工提炼,张石清填写歌词,重新编排舞蹈,使舞蹈语言更加舒展奔放,音乐旋律更加圆润流畅,加上舞美、灯光的烘托,节目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而把铁道兵的大桥施工现场表现的生动形象,充满活力,不但非常抒情,而且十分浪漫。</h3><h3><br></h3> <h3>  “熬过严冬的人最知太阳暖,</h3><h3> 受尽压迫的人最懂解放甜。</h3><h3> 穷苦人翻身得解放,</h3><h3> 靠的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h3><h3> 歌唱英雄,大力弘扬革命英雄主义是部队艺术舞台永恒的主题。由王光辉作词,郭界忠谱曲,程献担任男一号的《歌唱李安普》激情讴歌了在投弹考核中舍身救战友的一等功臣,一团勤务连排长李安普。</h3><h3><br></h3> <h3>  独幕话剧《苹果树下》,1972年刊发在《解放军文艺》上,表现解放战争中我军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保护群众利益的故事。师政治部马驰主任看到后,亲自指示宣传队排演该剧。杨立田、王军分别担任男女一号,孟宪鹏饰演解放战士。</h3><h3><br></h3> <h3> 歌舞表演《北京喜讯到山寨》音乐节奏欢快,服装艳丽多彩,场面红火热烈,常常作为开场或压轴的大型歌舞节目。</h3><h3><br></h3> <h3>  独幕剧《审椅子》,简简单单四个人物,由高荣婕、杨立田、刘雨庭、李伟明合作演出。</h3><h3><br></h3> <h3>对口词《枪》。</h3> <h3>  八音齐奏,乐声威武雄壮,震荡武当群峰;丝弦和鸣,乐声婉转优雅,盘旋汉水之滨。师宣传队乐队民乐的乐器门类齐全,其中竹笛,唢呐,琵琶,雷琴,扬琴演奏达到了专业水平,西洋乐器也基本达到单管编制。<br></h3><h3><br></h3><h3></h3> <h3> 乐队阵容强大,专职乐手个个一专多能,放下民乐拿西洋乐器,舞蹈、曲艺演员也能拿起一两样乐器或打击乐。</h3><h3><br></h3> <h3>  王法栋的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从金沙江畔一直吹到武当山下。雷琴拉戏,表演《沙家浜》选段“智斗”,把阿庆嫂、胡司令、刁德一演绎的活灵活现,总能赢得满堂彩,每次演出都接二连三返场下不了台。</h3><h3><br></h3> <h3>  封岭把琵琶独奏《十面埋伏》弹奏的气势磅礴,惊心动魄。</h3><h3><br></h3> <h3> 朱庆和演奏的《映山红》,使扬琴演奏技巧得以充分展示和发挥,每场演奏都给广大指战员带来惊喜和感动!</h3><h3><br></h3> <h3>  唢呐演奏员赵青回忆自己第一次登台演出时说:在部队首次登场演出的就是唢呐独奏名曲《百鸟朝凤》,为我现场伴奏的是德高望重的老班长王法栋和胡虎顺。那是慰问襄渝铁路六里坪施工部队的指战员和筑路民兵。当报幕员介绍说,演奏者是刚刚入伍不久的小战士赵青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我感觉当时是在紧张中被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推上舞台的。而当一个娃娃兵健步走上舞台,用那悦耳的唢呐声伴随着山谷悠扬的回响送入观众的耳畔时,他们质朴的脸上露出了满足和陶醉的表情,我的演奏在观众的掌声中步入高潮,我的情绪也随之渐入佳境,当我的循环换气技巧出现时,一口气之中,竟然爆发了三次雷鸣般的掌声。</h3><h3> 第一次演出的经历,使赵青看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奠定了他全心全意为兵服务的思想基础。</h3><h3><br></h3> <h3>  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极左文艺路线得到肃清。师宣传队欢欣鼓舞,按照师党委部署,以最快速度创作有关节目。 </h3><h3> 肖华光迅速为见诸报端的郭沫若新词谱曲,旋律酣畅淋漓,大有一吐胸中块垒之畅快,初审即顺利通过。</h3><h3><br></h3> <h3>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活报剧《群丑图》。</h3><h3> 刘雨庭、楚卫星、李伟明,张石清(先)李文军(后)分别饰演王、张、江、姚。</h3><h3><br></h3> <h3> “哎……贫下中农同志们,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发表啦!”节目中船头喊口号的是张明昆。</h3><h3><br></h3> <h3> 人们喜气洋洋,久违多年的大头娃娃舞重新登上舞台!</h3><h3><br></h3> <h3> 永不满足,追求卓越,多年来铁一师宣传队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积极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为部队指战员呈现出一台又一台积极向上,充满激情和美感的文艺节目,一支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文艺轻骑队茁壮成长!</h3><h3><br></h3> <h3>  背景音乐《白浪河》词曲均由铁四团宣传队战友创作,铁四师宣传队依依演唱。</h3><h3> (未完待续)</h3><h3><br></h3>

宣传队

队员

部队

节目

李伟明

创作

舞台

演出

舞蹈

曲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