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纵队的孩子们——悲欢离合故事篇(修改版)

老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前言</b></p><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华诞;是东江纵队北撤山东七十五周年纪念;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成立七十四周年纪念。在这值得庆贺和纪念的日子里,让我们这一批在战争硝烟环境出生的“山东仔”,更感到亲切,激动和难以忘怀。我们这批两广纵队孩子们的命运,是跟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紧紧相联,是跟两广纵队的发展壮大紧紧相联,是跟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伟大胜利,夺取了国家政权紧紧相联。</p><p class="ql-block">为了国内和平,为了避免内战,我们父母亲遵照重庆谈判的“双十协定”,主动撤离华南抗日游击区,告别父老乡亲,离乡背井,高唱《北撤进行曲》,悲壮地北撤山东解放区。</p><p class="ql-block">北撤山东后,三年的战争环境让我们这一批孩子先后出生了。隨及让我们的年青父母亲面对的难题是:身肩行军打仗任务,没有固定住所,不会带孩子,缺医少药,病痛折磨,无能力哺养。不少孩子病死,亲生骨肉分离,有些只能寄养在山东老乡家里,还有不少孩子父亲在战场上牺牲,让他们成了孤儿……。</p><p class="ql-block">这一切,只有亲身体验过战争环境的人才深有感触,才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感受到父恩母爱的真谛!感受到东纵北撤山东的纪念意义和价值!</p><p class="ql-block">在今年6月30日东江纵队北撤山东七十五周年纪念之际,再次促使我把这段悲欢离合坎坷的经历和回忆文章,重新整理,重新收集和重新编写。目的就是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大家清楚了解这段不为人知的《两广纵队孩子们——悲欢离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是权威性两广纵队史科。</p> <p class="ql-block">照片全部都是两广纵队重量级各级领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忍痛割爱送五个亲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儿女的内情 </span></p><p class="ql-block"> 黄 克</p><p class="ql-block">东江纵队老前辈黄克叔叔在他写的《黄克回忆录》里,详细地讲述了他和几个老战友在山东为什么要把自己孩子寄养在山东老乡家的情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回到一团后不久,组织上决定调包括我在内的十几个干部到华东党校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党校在渤海惠民地区。我们先回到两广纵队留守处与家人团聚,准备行李,到党校报到。那时早已有些东纵干部在那里工作和学习了。我们被编到各队学习。不久我和黎崇勋、李植光、吕苏、钟淼等五人想让爱人也来党校学习,通过原来留下党校工作的干部找到校方领导,提出我们的要求,校方同意了。我们五个人商量好,为了给爱人一个学习机会,宁可作出一些牺牲,准备把家属小孩接来,小孩送给老百姓抚养。于是向别人借了几匹马,我们五条大汉,打马回朝,回到留守处,向留守处领导(当时是蔡国良和廖似光)提出我们的要求,开始他们不同意,我们态度很坚决,他们不得不同意(后来传说我们五个人大闹留守处)。我们把家属小孩接来,各人找到户主安排好小孩,家属被分配各队学习。我们安下心来好好学习,听过邓子恢、张鼎丞等首长报告。我的小女儿交给老百姓抚养,只有十天左右,因户主一次给她吃了两个荷包蛋,导致肠梗阻,夭折了。这是李章亲自看到的,她很伤心,回到我和钟淼住的房间痛哭流涕,我忍着悲痛安慰她。</span></p> <p class="ql-block">在失去女儿的悲痛后,黄克和李章又喜得儿子——黄铜山。</p> <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后,在山东出生的年铜山参军入伍,光荣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营、团长了。</p> <p class="ql-block">全国解放后,组织上同意给予补助,向户主接回小孩,可是只有黎崇勋、李植光两个女儿接回来外,吕苏的男孩、钟淼的女孩都说死了。情况是否属实就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位被送给山东老乡寄养孩子后来的情况;</p><p class="ql-block">1、黄克与李章的女儿;病逝。</p><p class="ql-block">2、黎祟勋与肖玉蓉的女儿;团聚。</p><p class="ql-block">3、李植光与刘清的女儿:团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4、钟淼与黄丽芳的女儿:找不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5、吕苏与林月桂的儿子:找不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李鲁冰在山东被找回时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李植光叔叔和他找回的孩子李鲁冰和山东出生的孩子李鲁海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黎燕在山东老乡家被领回后,与父亲黎崇勋和母亲肖玉蓉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黎燕深情的回忆了那段经历:</p><p class="ql-block">我大概在1950年年底找回来的。遗憾的是,只听妈妈说从小寄养在山东过,领回来时身体很差,每天炖点牛肉熬汤把我养好,其它就不知道了。爸妈思念太切,所以较早把我找到领回。当然,其它北撤叔叔阿姨也有陆陆续续找回了寄养的“山东仔”。</p><p class="ql-block">虽然我们和领养的人家失去了联系,但与山东结下了不解之缘,那里也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有挥之不去的情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大哥,你在哪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吕 小 平</span></p> <p class="ql-block">吕苏和林月桂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3年,为庆祝东江纵队成立70周年,东江纵队研究会在广州组织演出了歌舞《东纵战旗红》,当“北撤进行曲”响起,舞台上那位东纵战士在向母亲跪别,那位女战士要把孩子留给老乡的那一刻,我们姐妹几个都忍不住悲声痛哭,泪眼滂沱,因为我们想起了你,我们那在山东出生的大哥。</p><p class="ql-block">爸爸妈妈是1946年7月随东江纵队北撤到山东的,1947年在那里生下了你。但你一出生,就闻着战火硝烟,在妈妈的怀抱里颠簸在行军路上。当时,你长得虎头虎脑,很是逗人喜欢,也给妈妈她们艰难的日子带来了欢乐。然而,到了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了决战阶段,战斗动员令下达了,要“减包袱,打济南”,妈妈只得忍痛将你送给当地的老乡抚养。那时候,妈妈连跟已经开赴前线的爸爸商量一下的时间都没有,就牵着一头母羊(羊奶就将是喂养你的乳汁),在一个山村里寻了一户无儿无女的夫妇把你交给了他们抚养。妈妈忍住泪,匆匆离开你去追赶部队了。妈妈牢牢地记住了“伍子贞”这个名字,记住了这个小山村。爸爸妈妈随大军一直打到了广东,这时全国也解放了,但爸爸妈妈对你的牵挂和思念是无时不刻的。等妈妈的生活稍有安定,她就千里迢迢赶赴那个齐鲁大地上的小山村,想尽快接回心爱的儿子,但当她见到伍子贞时,却被告知孩子已经病逝了。妈妈怔住了,巨大的悲痛让她无泪无语。妈妈在转身离开伍子贞家时,却看见院子里晾晒着两三岁孩童的衣服,可面对妈妈疑惑的眼光,伍子贞坚定地摇着头,坚称大哥你已经去世了。妈妈无奈,只得悻悻而归。妈妈回来后,听说当年与你一样,同时被送给山东老乡的另外五个孩子,有两个已经找回来了,爸爸妈妈焦急渴望的心情,使他们恨不得立即飞到小山村去问个究竟。但很快他们就接到你的养父伍子贞的来信,内容就是你们寄养的孩子得了病去世了,对不起。一声对不起,让爸爸妈妈想起了在山东时,老乡们对东纵战士们的热情和呵护,为共产党的事业舍家舍命。这份恩情难忘。当年在那样险恶和艰辛的环境下,伍子贞夫妇能收养你,这就是大恩大德。</p><p class="ql-block">大哥,你别怪妈妈没再去找你,我们都知道,妈妈一直惦记着你的,记得我们十几岁的时候,要去北方,妈妈就拿出伍子贞的信给我们看,要我们路过山东时去找找你,并嘱托,如果见到大哥你,就告诉你,爸爸妈妈想你。见到伍子贞大叔,一定要好好感谢他。</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爸爸吕苏,是广东东莞高埗人。你不知道吧,我们的爸爸还是当年在东莞大岭山百花洞战斗中,亲手将日寇的长濑大队长击毙的抗日英雄呢。</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妈妈叫林月桂,是香港富商家的闺秀,当年随东纵北撤时,在美军的登陆舰上,一口流利的英语,让美国大兵都惊得目瞪口呆。</p> <p class="ql-block">大哥,爸爸妈妈前几年已经双双仙逝了,但可能你至今还不知道你的亲生父母是谁吧?</p><p class="ql-block">大哥,你还有四个妹妹和一个弟弟。</p><p class="ql-block">今天,我随东江纵队后代赴山东旅行团,踩着父辈的足迹来到这向往已久的齐鲁大地。除了想看看爸爸妈妈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我心里更想的是能在山东找到你,见到你。</p><p class="ql-block">大哥,你在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二、朱总司令判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刘宛和她孩子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刘宛与赖仰高夫妇在山东时期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东纵北撤山东后,赖仰高和刘宛跟随两广纵队在电台工作。解放济南前夕,为了不影响战斗,她毅然将出生不到三个月的儿子赖鲁滨送给了山东滨县农民戴学军、高希英夫妇寄养。他们原有两个孩子但都不幸夭折了。赖鲁滨来到戴家后,就成了全家的欢乐与希望,一家人待他亲如已出。没有奶吃,高希英抱着他走街串户找奶吃,村里年青的妈妈都给他喂过奶,所以,小鲁滨是吃百家奶长大的。1953年,在武汉工作的赖仰高、刘宛,派了个参谋将赖鲁滨和他的养父养母接上了庐山。</p> <p class="ql-block">赖仰高与刘宛夫妇合影</p> <p class="ql-block">住了一段时间,刘宛、赖仰高以为他们同意把孩子留下了,于是再派人送他们回山东。回山东的路上,高希英痛哭不止,回家好几天也未生烟火。想了好几天,他们认为交给他们抚养的孩子是不该要回去的,遂请了一个本村的教书先生写了厚厚的一沓状纸,要把孩子争回来。</p><p class="ql-block">在那段时间里,高希英骑着毛驴,丈夫和家翁牵着缰绳,每隔5天就向县里递一次状纸。去一趟就哭一趟,脸上总是挂着泪珠。四邻的乡亲劝她,县政府的人也劝她:“孩子是人家生的,就算了吧!再说人家是老红军,这个状哪能告得赢?”但高希英说什么也不听:“孩子虽不我生的,却是我一口汤一口水喂大的,他是我的亲骨肉,孩子不回来,官司一天不能停!”</p> <p class="ql-block">后来朱总司令知道了这件事,他十分感慨地说:“我们这些老同志,当年南征北战,不得不把自己的儿女交给老百姓抚养,如今解放了,把他们接回来,按说是合乎情理的。可是老百姓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收养并抚育了我们的孩子,这感情确实割不断呀!能不能先把孩子送回去,等孩子长大了,由他自己去决定吧。”正在左右为难的赖仰高、刘宛听了这个指示后,立即照办了。</p><p class="ql-block">赖鲁滨回到村里那一天,全村像过年那样热闹,一时间,“朱总司令判子归百姓”的故事传遍方圆数百里。10年后,村里人又哭一程送一程地把赖鲁滨送还给亲生父母。回来后,赖鲁滨长期与养父养母保持亲密的往来联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和赖鲁滨在深圳会面的合影。</p><p class="ql-block">他回忆当年在山东老乡寄养时深情地说:养父养母对我实在太好了,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养育之恩。</p> <p class="ql-block">这俩位“山东仔”曾经在山东寄养在山东老乡家里,解放后分别先后回到父母亲身边,一位是李鲁冰,一位是赖鲁滨,她们俩有亲戚关系,这是近期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三、 妈 妈 和 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王 凱 南 </span></p> <p class="ql-block">我的母亲陈海仪,1927年生于广州。妈妈1938年11岁就参加了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1944年,在共产党的组织指引下,妈妈与中山大学的十几位同学一起,辗转千里,从坪石到东莞,参加了东江纵队。1946年,我的父母跟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作为东江纵队的孩子,我出生在山东。</p><p class="ql-block">爸爸妈妈以前很少和我们讲他们的经历。直到妈妈年事已高,我几次回家陪伴她,应我们的要求,她才在闲聊中陆陆续续地回忆过去。好在有几次将回忆录音保存,才有了现在的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像许许多多出生在战争年代的孩子一样,我刚出生不到一个月,就被寄养在老乡家里。</p><p class="ql-block">那是1947年4月,国民党向沂蒙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正值妈妈所在的华东野战军,参与孟良崮战役。由于处在严酷危险的战争环境,加上产后身体极度虚弱,还要跟随大部队行军,妈妈不得已只能把我寄养到老乡家。因出发紧急,一时找不到收养的人家,只得边行军,边打听。部队走到莒县南部的一个村落时,组织上帮着联系了一家人,把襁褓里的我交给了老乡。妈妈回忆当时的情景:她坐在鸡公车上,发着高烧,怀抱着我,头顶苫着被子,当有人喊道“这里有收养小孩的人了”,她都没看见对方是谁,我就被抱走了。现在想来,她肯定是不忍面对骨肉分离的场面。妈妈后来说:“当时就只能放下了你,好像大家都比较放心,反正我也只好这样了,因为我也没有奶给你吃,有什么办法呢。”</p><p class="ql-block">妈妈是个好强的人,我从来没见过她流泪,记得1967年,我去内蒙古牧区插队,全家人一起到天安门广场送行,看见妈妈偷偷抹眼泪。联想到当不满月的我被抱走时,她或许也曾蒙着被子悄悄哭泣吧!</p><p class="ql-block">一年之后,妈妈任华东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干事,驻地在益都(今山东省青州市),有了自己的住所,工作、生活环境都比较安定了。她就向组织上申请,准备把我找回来。</p><p class="ql-block">妈妈为此还挺得意地说:“我一个人去的,也不知道怎么那么有本事,就找到那个地方了。”</p><p class="ql-block">妈妈找到了村里,打听了几次,又根据线索看了好几家,都没有找到我,她不甘心,仍然一直在找,最后,村里人说山上那里有一家。</p><p class="ql-block">在山上的一间空房子里,妈妈就看见我独自躺在炕头。像一只小猫,瘦得皮包骨头,奄奄一息。妈妈说她最记得是我当时正在拼命吸吮自己的右手食指,那个食指下一截有肉,上一截没有肉,就剩一根骨头,是我饿得啃成这样的啊。妈妈还打趣地说:你的下巴向前翘,估计就是小时候趴在炕头嘬手指,小拳头顶的吧!</p><p class="ql-block">收养我的那家老乡可能都下地干活去了,家里没有一个人。“你瘦得一点肉都没有,估计狼见了也不会吃的。”妈妈赶紧把我抱下山,请求老乡帮着烧了开水,冲一碗奶粉喂我喝,这才慢慢缓过气来。看着我狼吞虎咽地喝奶,妈妈心如刀割,她庆幸自己来的及时,如果再晚去一天都将很危险。</p><p class="ql-block">晚上因天晚,村里安排我们住在一个老乡家。我不争气,尿了人家结婚用的新被子,被房东骂了一通,一向清高的妈妈只得赔礼道歉,还把仅有的粮票送给人家作为补偿。</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妈妈连抱带背,带着我回到青州。她后来说:我那时也不知道怎么那么能干,一个人走那么远的路,要是现在可不行了。</p><p class="ql-block">那时组织上派一个姓欧的广西籍解放战士跟着妈妈,平时帮着照顾我。妈妈把她和爸爸的津贴费凑够一个银元,让那个战士到集市上买了一头奶羊,每天挤羊奶给我喝。我这才慢慢长胖起来了。</p><p class="ql-block">现在看看小时的照片,胖嘟嘟的脸庞,谁能与那个骨瘦如柴的小猫联系起来呢。</p> <p class="ql-block">凯南终于回到妈妈身边,还多了一个妹妹。</p> <p class="ql-block">从此,妈妈就一直带着我。期间她还曾受托带着另一个孩子“小广东”,送到华野留守处,欧伯伯挑着扁担,一头是我,一头是“小广东”,妈妈在一边引路。妈妈在华野军区直属政治部办了战地油印小报,集记者、编辑、出版于一身,边行军,边工作。到达徐州,妈妈把“小广东”交给华野留守处,又接手《新徐日报》的工作。1949年,妈妈带着我一路南下,从徐州到济南、苏州,直至杭州,和爸爸会师。后来的日子,杭州、上海、北京,我都跟在妈妈身边,直至1967年离家去插队。</p><p class="ql-block">写完这篇文章,心情难以平静。今年,妈妈离开我们将近八年了,我们时时怀念她。妈妈只是无数革命战士中的普通一员,在战火的历练中,在党的培养下,从天真纯洁的少女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身为母亲,但更是一名军人,尽管母女分离,时局动荡战乱,孩子前途未卜,在革命与孩子之间,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在条件允许后,她辗转跋涉,历经艰辛找到并解救了我。在那个残酷动乱的战争年代,因当时战争环境和抚养条件所限,被寄养在老乡家的孩子有很多,据说有不少孩子都下落不明,而我能回到妈妈的怀抱并健康成长,这都是由于妈妈的执着寻找。记得妈妈还说过:“找到你时不确定是否自己的孩子,但肯定是部队的后代,果断抱走。”这是母爱,更是大爱,体现了妈妈的博大情怀。</p><p class="ql-block">是妈妈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生命,她是我心目中最好的母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四、孪生姐妹悲欢离合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潘里南(小米)</span></p> <p class="ql-block">潘燕修、叶绿茵和唯一的孪生女儿潘里南(小米)在合影。</p><p class="ql-block">这是小米自己保存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1947年10月的一个深秋,我的母亲叶绿茵辛辛苦苦用了三天三夜生下一对双胞姐妹。先出生的姐姐身体好一点会吸奶,后出生的妹妹身体比较虚弱不会吸奶,母亲对她只能一点一点地慢慢喂。在这样的战争年代和生活环境,怎么带二个孩子呢?父母十分头痛,下一步还要继续行军打仗,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为了让妹妹能够活下来,只好把妹妹送给山东省滨州市尚集乡李举村的李家夫妻(因为当时他们家没有孩子)。当时他们提出的条件是:以后不论怎样,都不能要回孩子。为了孩子的生存,为了不影响部队工作,父母亲只能同意这个苛刻的条件 ,因为再怎么样,孩子留下来必然会活下来。</p><p class="ql-block">父母亲带着我一人继续行军打仗,还为我起了个小名叫——小米。寓意是:在行军打仗路上,吃着百家奶长大的。</p> <p class="ql-block">叶绿茵和唯一的孪生女儿潘里南(小米)在山东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济南解放后,两广纵队在泰安休整,叶绿茵和姐姐叶淑仪带着自己的孩子合影。</p> <p class="ql-block">回到广州后,父亲给我们孪生姐妹起了个名字,并写了一幅对联:</p><p class="ql-block"> 千里回南方(里南)</p><p class="ql-block"> 万里梦柯南(梦南)</p><p class="ql-block"> 横批:何日才相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虽然身边又多了几个孩子,但是父母还是十分想念留在山东的梦南,还给梦南的养父母去信,希望两家经常往来,还把家庭照寄给了他们。可是养父母怕梦南知道后会回到亲生的父母身边,就对梦南隐瞒了身世,而对我们父母就说妹妹身体不好巳经转送他人。父母对此说法不相信,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托战友和当地政府帮助寻找,但是都毫无音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潘燕修、叶绿茵夫妻1949年3月11日在苏中东台一家人合影的照片,送给了在北京工作的老战友钟原留念。</p><p class="ql-block">这是钟原保留的照片,仍然清晰完整,文字也记载得很清楚。</p> <p class="ql-block">我三岁的时候,父母亲跟我照了一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由于思念在山东的小妹妹,父母亲把我的单人像复制了双胞胎像,以寄思念。</p> <p class="ql-block">2001年,在山东的小妹妹主动写信给省党史办,希望能找到自己亲生父母亲。</p> <p class="ql-block">这是母亲留下来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一封寻亲信(可点击放大看全文)。</p> <p class="ql-block">这是梦南从电脑寻找出来有关两广纵队在山东时期的资料(可点击放大看全文)。</p> <p class="ql-block">直到2001年的一天,我们突然收到广州地区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转来的信件,信中还有妈妈的照片。当时,妈妈已经因病去世了,爸爸也九十岁高龄,因痴呆住入了医院。连我们在身边的孩子都不清楚事情的原委 ,怎么知道拿着妈妈相片的就是梦南呢?父母亲从来没有透露过一点消息,我们更不知道当年送人的时间、地点、人物,真的是毫不知情、无从查证。经过姐弟们的商议,决定让她先来見面再议。</p><p class="ql-block">在一天的傍晚,我们收到电话,梦南巳经到达约好的地址,于是我与大弟前往。这时我的心情十分激动,这么多年了,我终于可以见到与我一起出生的妹妹了。我们一到就看见远处一个十分熟悉的身影,是那样的親切,那么相像,我立刻对弟说不用细想了,她一定是梦南!一个活生生的孪生姐妹的身影太像了!</p><p class="ql-block">这可是足足等了五十年时间呀!就这样,我们这对在战火硝烟出生的孪生姐妹终于悲欢离合相聚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离别了五十年的孪生姐妹终于相聚了!</span></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问我的妹妹,怎么找你这么多年都毫无音讯?她说,是她的养母不让找,现在养母去世了,她终于找到娘家了,还見到了年迈的父亲。最可惜的是,再不能見到亲爱的妈妈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五、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苏 燕 清</span></p> <p class="ql-block">苏平与刘瑛夫妇</p> <p class="ql-block">我叫苏燕清,也叫熊燕清,是苏平刘瑛的女儿。在1946年他们奉命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后,在山东出生的“山东仔”。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也是我们的前辈东江纵队为实现国家和平期望奉党中央毛主席的命令北撤山东75周年。在这个难忘的时刻,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个人在山东的经历,也让我无法忘怀........。</p><p class="ql-block">那是1947年6月,我在的山东战争环境出生了。由于妈妈不适应山东的生活环境,吃不下北方的伙食,特别是高粱玉米,造成了营养不良。所以我出生时身体很虚弱,经常生病。据妈妈回忆,有一次我又发烧了。由于战争环境,部队缺医少药,我的体温一直降不下来,妈妈急得团团转。妈妈的战友都来了,也无助于力。这时我的病情急转直下,引起抽搐,整个身体抽成一团。爸爸见状劝妈妈说,我们已经尽全力了,没有药也没有办法,算了吧!你还年轻,以后再生.....。顿时,整个房间的空气都安静下来了。突然,有个叔叔说他北撤时带有几粒六神丸,是用来以防不测的。说时迟,那时快,也来不急考虑,是药就喂。没想到奇迹出现了,我的发烧慢慢退了,脸色也慢慢恢复了,几粒六神丸救了我一命。和我同时出生的另一位小朋友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她也是高烧不止,没有药治,结果病逝了。这就是我们跟随父母北撤后在山东的亲身经历,也是我一生难忘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苏燕清童年时与妈妈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六、山东大娘的救命之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谭 晓 练</span></p> <p class="ql-block">我很小就听妈妈说过:我是47年11月出生在沂蒙山区,那年山东的冬天,大雪纷飞,风雪交加,非常寒冷。刚刚满月的我就生了一场大病 ,又瘦又小,奄奄一息。部队医院也没有什么小孩吃的药,父母十分着急,但又没有办法。这时,房东的大娘听说了这件事,来到我的床前,把我抱起来,三两下就把我的衣服全部脱掉,用雪在我身上使劲搓,使劲搓,直搓到我全身发红,全身发暖,才把我放下来。我的病奇迹般真的慢慢好起来啦!</p> <p class="ql-block">我和父亲谭生、母亲容跃华及弟弟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妈妈经常跟我说:“你是吃山东老乡的羊奶长大的,也是山东大娘救了你的命!”至今,我非常感谢山东老区的人民,他们不但救过我的命,还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和付出巨大牺牲,我们永远要记住山东老区人民的恩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批山东出生的孩子应该有五十多人(统称叫山东仔),寄养在山东老乡家的就有十多人,病逝和失踪的也有十多人。</p><p class="ql-block">据不完全统计,还有如下老同志在山东失去儿女:</p><p class="ql-block">1、陈一民,冼燕钊:儿子病逝。</p><p class="ql-block">2、袁贤,叶娟:女儿找不回。</p><p class="ql-block">3、王锦,高年欢:女儿早产夭折。</p><p class="ql-block">4、叶志强、陈慧莲:儿子病逝。</p><p class="ql-block">5、陈輝、袁清:儿、女病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七、两广纵队的烈士遗孤们</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烈士纪念册记载了两广纵队三年来四百多名为国牺牲的烈士名字,其中有几名团营级干部壮烈牺牲。他们的爱人和子女一直跟随着两广纵队这个革命队伍南征北战,他们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两广纵队特务营政委陈志强,在睢杞战役牺牲。爱人李森,女儿陈小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两广纵队司令部作战科长祁和(祁克),在太原战役牺牲。爱人叶萍,儿子祁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两广纵队三团三营营长林英,在山东省东阿境内的一次意外事故,为救战友不幸牺牲。爱人张霞,儿子林志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两广纵队派出干邰,华野十纵作战参谋林璃,在淮海战役牺牲。爱人张菲,儿子林章,叶小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陈志强</p><p class="ql-block">江西兴国老红军,与尹林平一起来广东组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曾任三支队政委,北撤山东后任两广纵队特务营政委,在睢杞战役中不幸牺牲。</p><p class="ql-block">陈志强当年在东纵,为了革命、不连累家乡亲人,改名换姓,且没有告诉家乡亲人,以至江西兴国家乡人多年后都不知道东纵一一两广纵队陈志强(鄢华)烈士就是家乡的鄢日芫。</p> <p class="ql-block">陈志强、李森的女儿——陈小枫。至今,还在为她迟来的烈属关系奔波。</p> <p class="ql-block">陈小枫妈妈李森是黄稻阿姨的入党介绍人,这是陈小枫探望黄稻阿姨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广州地区东纵老战士联谊会会长陈华,曾经在两广纵纵政治部陈志强手下工作过。</p> <p class="ql-block">2、祁和(祁克)</p><p class="ql-block">两广纵队司令部作战科长,1948年派去太原学习,不幸在参加太原战役中牺牲,安葬在太原市牛驼寨革命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祁和(祁克)墓地。</p> <p class="ql-block">东江纵队后代们来到烈士陵园,向祁和(祁克)烈士致哀。</p> <p class="ql-block">3、林英</p><p class="ql-block">两广纵队三团三营营长,1948年4月初,在一次回部队探望战友途中,几匹战马突然打架,为了保护马上的几位营、团战友不受伤害,他毅然主动下马阻止,不幸被马踢中腹部,抢救无效,英勇牺牲。</p><p class="ql-block">两广纵队全部领导和几百名指战员参加了他的追悼会,还为他竖立了纪念石碑。</p><p class="ql-block">在战争环境立碑,这在东纵史上还是少見的,这是两广纵队给我父亲最高的荣誉,至今一直陪伴着他。</p> <p class="ql-block">当时安葬在山东东阿县郭铁匠村棉花地里,孙子给爷爷扫墓。</p> <p class="ql-block">每年清明,郭铁匠村小学都来扫墓。</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后,我将父亲的墓碑迁回故乡惠阳县滩头村重新安葬。</p> <p class="ql-block">4、林璃</p><p class="ql-block">两广纵队派出干部,任华野十纵作战参谋,1949年在淮海战役不幸牺牲。安葬在河南永城陈官庄(淮海战役笫三阶段)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深情的呼唤</b></p><p class="ql-block"> ——悼念林璃烈士有感</p><p class="ql-block"> 黄铜山</p><p class="ql-block">&nbsp;“爸爸,我来看你了,我好想你!”林章大哥一声动情的呼唤,震撼着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林大哥落泪了,我们都落泪了。这深情的一声“爸爸”,对林大哥来说太不容易了。六十多年来的思念都融入在这深情的呼唤中。英雄父亲留给他的记忆,也许只有那“淮海战役纪念馆”里挂着的烈士遗照。这种思念的感觉,我们很难体会。因为我们太幸福了。父亲母亲伴随着我们成长。就我而言,在我的脑海里有爸爸威严的表情,也有慈祥的音容。有教我下棋,教我唱歌,与我们同乐的时光,也有我淘气时他对我的呵斥和体罚时不愉快的记忆。有海阔天空的瞎聊,也有对严肃问题的探讨。“爸爸”在我们的记忆里永远是有生命的。这一切林章大哥却没有,他的记忆里缺少了这美好的片段,伴随着的只是遗照上那模糊的五官。但我以为,这模糊的五官应当是林章大哥心中最威武的形象。林璃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是革命的胜利,留给林章大哥的是永远的自豪与骄傲。拥有这样的英雄父亲怎能不思念?“爸爸,我来看你了,我好想你!”“林伯伯,您当年并肩战斗的战友们的孩子也来看您了。我们怀念您!”这一声声深情的,带着哽咽的呼唤至今仍敲击着我的心!</p><p class="ql-block">林璃烈士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八、两广纵队的孩子们</b></p> <p class="ql-block">两广纵队托儿所的孩子们在河南许昌合影。</p> <p class="ql-block">两广纵队孩子们的妈妈们在河南许昌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两广纵队卫生队在河南许昌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两广纵队孩子们在河南许昌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两广纵队孩子们在许昌与保育员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何瑛阿姨和王勇前在山东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王勇前在山东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妈妈抱着孩子,在冰冷的风天雪地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246, 227); background-color: rgb(113, 8, 1);">这是山东仔罗南燕保留在山东农村的照片,那时她才一岁多。</span></p> <p class="ql-block">两广纵队的孩子们回到广东中山石歧,在珠江军分区干部部托儿所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两广纵队的孩子们合影。</p><p class="ql-block">照片里有五人是两广纵队副司令王作尧,何瑛的儿女,前排左一王国新,右二王勇劲,后排右三王群先(女),二排右三王勇前,前排右三王小民。</p> <p class="ql-block">这是曾小芳、黄小琴和儿子曾海波在中山石歧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黄小琴和曾海波在中山石歧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张是谭桂明的儿子们和郑迪伟阿姨的合影,左边谭远津,谭北雄,唐津生(唐东红哥),钮海林。</p> <p class="ql-block">在竹秀园钟小洛才3个多月,旁边的是钟也鲁。</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1949年7月摄于石家庄。</p><p class="ql-block">左一叶萍。 左二祁震。</p><p class="ql-block">左三刘小巩,左四叶惠。</p> <p class="ql-block">两广纵队的孩子们享受了父母带着功勋章合影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这是每一个参加东纵北撤山东的两广纵队老战士都有的功勋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两广纵队的孩子们在幼儿园幸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两广纵队的孩子在中山石歧幼儿园的生活片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后记</b></p><p class="ql-block">在东江纵队北撤山东七十三周年纪念之时,黄铜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和刘小东、李韧、瞿世光四人再次自驾车来到山东,寻找父辈在山东战斗和生活的足迹。由于黄铜山和李韧的父母,是经历过将亲生骨肉寄养在山东老乡家后生死离别的痛苦。为了还原这段历史,回忆当年的情景,他们带着父亲写的回忆录和有关资料,又一次演绎了《寻找五个孩子寄养的村庄》这个感人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九、寻找五个孩子寄养的村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黄 铜 山</span></p> <p class="ql-block">2016年我和刘小东随东纵后代山东一团到山东,重游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登陆烟台。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将父母亲在山东地区战斗过的足迹走一遍。2019年,小东提议重走一次父辈战斗过足迹,我们决定六月份自驾车重走父辈路,我和刘小东、李韧、瞿世光四人同行。</p> <p class="ql-block">这次来山东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寻找当年将五个小孩寄养的村庄。出发前,李韧提供了2001年12月6日山东烟台《生活周报》采访他母亲刘清阿姨的报导《南下干部追忆母女离合》和他姐姐李鲁冰写的《生日》,都提到是寄养地点在山东临朐县水落坡村,但我们在地图临朐县上查不到水落坡村。我翻开父亲的回忆录,写的是1948年初在山东渤海惠民地区华东党校学习时,五位战友黄克、黎崇勋、李植光、吕苏和钟淼,为给爱人学习机会,将爱人和孩子接来,并将五个孩子寄养在当地老百姓家中。我在惠民县附近搜索,查到附近有个水落坡村,现属于阳信县,我分别打电话给山东滨洲市、惠民县、阳信县的党史办,查询华东党校历史记载,都说没有。</p><p class="ql-block">我们不死心,决定这次来山东,一定要找到这个村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与惠民县党史办孟主任(前排右一)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9年6月9日,我们四人驱车北上,开始了重走父辈路的行程。6月14日,我们来到山东阳信县水落坡镇,镇政府很简陋,红砖平房,门上挂着草帘子隔热,可镇上的学校和幼儿园盖得很漂亮。遇到一位工作人员,向他说明我们的来意后,将我们带到民政办,并找来已退休的民政所的候所长。我们告诉他:我们想找寄养过五个孩子的家人,想当面感谢他们。候所长和工作人员很热心,找来镇的人员名册翻找,并打电话到派出所让他们也协助查找。他们说这些人现在应该都八九十岁了,六十年代前户籍和档案都是人工手写,并不健全,很难查到。虽然没找到寄养人家,但找到了这个村庄。当地政府的热心帮助,体验到山东老区人民的热情,他们表示如有消息,会与我们联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水落坡镇政府。</p> <p class="ql-block">几天后,山东惠民县党史办孟主任给我发来微信,提供了两广纵队1947年8月1日在滨洲市三湖镇曹家桥村正式成立的资料和图片。我们查了曹家桥村到水落坡村就十几公里路,是当时父亲与四个战友是骑马回留守处接家属和孩子的地方。终于验证了送五个小孩给山东老乡寄养的地方,就是这个水落坡村。</p><p class="ql-block">望着这个村庄,一股股热泪从心头涌出,父母亲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骨肉分离的痛苦,悲欢离合的结局,就是在这里发生的!深深的怀念,痛失姐姐的悲伤,让我们一行人久久不愿离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将五位孩子寄养的地方——水落坡村。</p> <p class="ql-block">6月15日,我们来到了曹家桥村,这是东纵后代第一次来这里,没有找到两广纵队成立的任何遗迹。我们这次有幸地采访到养老院84岁的老人张宗昌,他还清晰地记得当时两广纵队成立的隆重情景,问了几个群众,他们只是听老人讲过。我们还专程到惠民县拜访党史办,孟主任亲自带工作人员接待我们,陪同我们参观中共渤海区委员会旧址,其中有东江纵队在此地的史料,也证实了两广纵队就是在曹家桥村正式成立。他们还赠送了些资料,并热情地要留我们吃饭,我们对他们帮助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1947年8月1日,两广纵队在山东滨洲市三湖镇曹家桥村成立。</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曹家桥村,采访了84岁老人张宗昌。</p> <p class="ql-block">我们完成了寻找五个孩子寄养村庄的心愿。回到广州后,我们召集了当年黄克、李植光、吕苏、钟淼四家的后代(黎崇勋的后代在上海)小聚了一次,向他们汇报了此行的情况,以此慰籍我们在战火中受苦受难的大哥大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江纵队致中央电——我队北撤抵烟台人员枪支統计(1946年7月10日)</p><p class="ql-block">中央:</p><p class="ql-block">部队北撒抵烟人员、数目、枪弹配备报告如下:</p><p class="ql-block">1、部队人数二千五百四十六名,内小孩三十名。</p><p class="ql-block">2、枪支数目:各式重机枪二十一挺,轻机七十四挺,手提机二十二挺,步枪一千五百四十三支,短枪六百六十支,自动步枪六支,掷弹筒十三个。</p><p class="ql-block"> 东纵午夜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此文献给:</p><p class="ql-block">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华诞。</p><p class="ql-block">东江纵队北撤山东七十五周年纪念。</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成立七十四周年纪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1年6月10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附资料:1946年6月30日随船北撤山东的小孩共有40人,他们是我们的大哥大姐,他们的经历也坎坷和曲折,在这里不一一讲述了。</p><p class="ql-block">这是他们的名单:</p> <p class="ql-block">补充:</p><p class="ql-block">陈家拔父母:陈志奇、叶淑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钟感言一:</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很好的专题。从孩子的经历折射出老一辈的艰苦奋斗,坚贞信仰。</p><p class="ql-block">把烈士后代单列出来,很好。我们不要忘记他们!</p><p class="ql-block">2016年随团去山东,团内部分人的骄娇二气,炫耀长辈地位以此论资排辈,在纪念碑上用粉笔突出父母名字等陋习,令人不齿。回来后对此在群里抨击,痛快地得罪了那些少爷少奶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徐老爷感言二:</p><p class="ql-block">老哥你好!拜读了你发的《两广纵队孩子们的~悲欢》很感动,美编中写的文字和历史真实照片反映了当年北撤后的那段历史情况,字里行间真实记载了战争年代父母辈为革命奋斗的艰辛历程和孩子离开父母被寄养悲欢离合的故事,这是段难忘的历史。</p><p class="ql-block">2013年在广州友谊剧院演出的《东纵战旗红》,我和大姐同部分广州东纵后代作为演出的互动演员也参加了,我们坐在第一排,手拿小旗和绢花,与台上的演员作互动,当场景演到北撤的那段,游击队员登上美国军艦将要离开时,台上台下挥手告别,高喊着:“再见再见啦……”,我们每个人都眼泪哗哗的流了下来,情绪溶进到当年北撤那段历史场景,整场演出进入高潮,极为震撼,我大姐说当时的感受是看到父亲登船要离开我们依依不舍而流泪,而我是看到战友们登船北撤自己留下斗争那种战友生别死别的情怀而泪奔,真是整个情绪入戏了,至今难忘,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何静感言三:</p><p class="ql-block">没有想到你们山东仔的经历如此坎坷!向你们的爸爸妈妈和小山东仔们致敬!林大哥的作品真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黎燕感言四:</p><p class="ql-block">老哥 你写的很好,又一次感动得被泪水模糊了双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影子感言五:</p><p class="ql-block">老哥辛勤编辑写作的作品,以历史史实一一东纵北撤指战员随军孩子们的悲欢离合、生存苦难,进一步解读战争的残酷。同时也将东纵前辈舍身赴国、以完成战斗任务为己任的可歌可泣事迹宣传,让红色故事得以传颂。这篇庆祝建党100周年作品,也是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支杰出部队(东纵一一两广纵队)的故事。我每次看都饱含泪水看这些感人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真明感言六:</p><p class="ql-block">老哥,饱含眼泪看完你的美篇,谢谢你将东纵北撤老战士和其子女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整理成美篇,让我们很好了解战争年代所发生的事情。向革命先烈们致敬!!向东纵老战士致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郑伟玲感言七:</p><p class="ql-block">怀着激动的心情拜读了你的佳作,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让人潸然泪下,可见你做了大量的工作,倾注了心血,原来你也是惠阳人,和我妈妈是老乡,谢谢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