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几本书 匆匆游省图

新植

2021年9月9日下午3点30分,来到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是中国国内创办最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是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是国家“一级图书馆”,是全国文明单位。 黑龙江省图书馆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前身为黑龙江将军署学务处在齐齐哈尔市创办的图书馆。1954年更名为齐齐哈尔市图书馆,1957年在哈尔滨市筹建新的黑龙江省图书馆,1962年5月新馆正式开馆。2003年10月在哈尔滨市南岗区长江路建成新馆。 截至2017年1月,黑龙江省图书馆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内设2000多个阅览座位,在编员工193人,设有17个机构部门;图书馆藏有书籍351万余册(件)。其中,中外文图书281万多册;古籍13万余册;报刊33万余册;缩微制品18万余件;视听资料2万余件;数字资源总量达402.96TB。 黑龙江省图书馆设有典藏借阅部、少年儿童服务部、无障碍服务部、数字咨询服务部、数字图书馆技术部、数字资源建设部、资源共享部、特藏部、文献采编部、辅导培训部、《图书馆建设》编辑部、阅读推广部、业务管理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党委办公室、财务部、物业安全保障部17个机构部门。 龙江讲坛自2006年1月创办以来,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文化厅、省社科联、省教育厅、省科协主办单位的团结协作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已成为我省重要的宣传教育基地与深受百姓喜爱的公益文化服务品牌的发展进程。已经举办了600多期讲座,老知青,大学生,市民非常喜爱,座无虚席,还经常在后边加座位。 特殊时期,又是非假日,来馆的市民和学生相对少多了。 大厅里有工作人员为读者服务。 进大厅的感觉非常好,宽敞、高大、明亮。 图书馆共六层,每层功能不同,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楼层。 此次来黑龙江省图书馆是为了捐赠几本书。 给我的捐赠证书。省图有他的规矩,已经收录的书就不接受捐赠。 有幸和副馆长、正研究馆员张大尧合影。 副馆长、正研究馆员张大尧也非常高兴,希望市民们把自己的正式出版的各类作品捐赠给省图永久保留。 采编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合影。 采编部的工作量非常大。 参观阅览室 阅览室都是免费的 不固定位置 在这里复习功课的学生们都随机找座位 陪同我的采编部领导说,大部分是准备考研的,也有一些中学生和大学生在这里写作业。 看到这些学生在这么好的环境条件下学习,真为他们感到高兴。 他们赶上了新时代,我们考学时没法和他们比。 当年在农场的宿舍里,冬季温度经常是零下,更没有桌椅,晚上没有电。 我当年找了一块硬木板,一截黄花松原木,用三根钉子做了一个小板凳,由于是独腿的,坐的时候还要掌握好平衡。床当桌子,蜗在那里,其实很不好受。 每晚点蜡烛,鼻孔都是黑的。虽然我在机耕队,不缺柴油,但柴油灯烟更大,所以都不用。 一抬头,看见还有工作人员,应该是维持秩序的。 因为有天窗,所以才明亮。 百年大庆,新建了红色展馆 展示100年光辉历程 展馆布置的很整洁 历史书籍非常全,这是有关联共和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书籍 这是读红书、唱红歌、忆红史的小册子 这是从走长征路、足迹、转折年代 这些书籍 涵盖了100年 的历史 非常有价值 也留一个影,证明我来过 新中国的历史大事记 总书记谈治国理政 棚顶就是一个电子大屏幕,非常醒目 这个阅览室,带隔断的,真是与时俱进,互不干扰 学累了,整理一下背包,准备回家(宿舍) 这些人还在孜孜不倦的学习。闹中取静,人多不吵,一人一坐,互不影响,不觉孤独,年轻学生生气勃勃,老年人也可享受读书的乐趣。 这么大的阅览室,这么多的人,竟然静的一点声音都没有 有的在看纸质的书 有的在看电子书 太羡慕这些学生了,有着么好的学习环境........... 乘电梯上6楼 参观萧红文学馆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乃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的早期创作多取材于城市失业者或贫苦农民生活,被认为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进步倾向。1934年春“两萧”取道大连流亡至青岛,萧红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 同年11月“两萧”到达上海。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场》被列为“奴隶丛书” 之三出版,鲁迅为之作序,称赞其所描写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它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 地反映了农民尤其是农村底层妇女的艰难生存状况,描述了他们的觉醒与抗争。 《生死场》使萧红在30年代文坛上崭露头角。这一时期萧红还写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与散文,并结集出版了 《商市街》、《桥》等作品集。 萧红的短暂一生非常坎坷。特别是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8月7日,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由于萧红欠钱太多,旅馆不让萧红离开。萧军趁夜租了一条小船,用绳子把萧红救出,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萧红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后夭折。出院后,两人住进道里新城大街(现道里尚志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因没有固定收入,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 萧红进入鲁迅生活的两年,也是鲁迅先生生命最后的两年,在这两年中,因为萧红的进入,鲁迅也似乎开心起来。萧红经常出入鲁迅家,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进门就咯咯笑,鲁迅问为什么,萧红说天晴了。萧红身上,有着一种少年的天性,可爱动人,想必这也是鲁迅喜欢与萧红来往的原因。 葛浩文(1939—), Howard Goldblatt,美国著名的翻译家,萧红研究家。出生于1939年,1960年代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后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他在美国文学翻译领域享有很高声誉,翻译了大量中国著名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有莫言、萧红、朱天文、苏童、王安忆、老舍、毕飞宇、姜戎、巴金、白先勇、古华等。他善于处理译者、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被厄普代克称为中国文学在美国的“接生婆”,被奉为西方中国文学领域的“首席翻译家”。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1961年参军,先是到台湾后参与越战,退伍后进入台湾师范大学读书。回国后入旧金山州立大学,1971年到印第安纳大学读博,指导教授是柳亚子的公子柳无忌。1976年出版英文版《萧红传》。 这些是萧红早年出版的原版书籍 时间紧,没有看够就离开了 到地方文献阅览室参观 由于不是节假日,这里的人不多 收藏的都是本土人士的书籍 计算机里有作者查询,有藏书者录入姓名就能查出,非常方便 外文阅览室 碰到了优秀志愿者,朗读专家 这里几乎都是俄文书籍 封面都非常漂亮 不同部门的同事之间也难得遇到,借机相互问候。 这里是借阅室 书非常多,都有电子查询功能 自助借书还书机 查询过后,到书架里找出要借的书 把自助借还流程介绍的非常清楚 在书架上找书 图书摆放也是一门学问,分类管理,方便查找 这是借阅室进门左边的书架 又来到了报刊阅览室 工作人员介绍,不是休息日,来的人不多 看来来的都是年纪大的,退休的市民 和管理人员告别 报刊阅览室对面还有一些桌椅,许多人在这里学习 这里讲的是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是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它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一楼的无障碍服务中心 办理借阅证的窗口 这里是儿童的阅读空间 不是假日,孩子不多 和工作人员交谈 给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很大 还好,见到两对母女在阅读 很多新书籍摆放在这边,供家长选择 两位管理人员也很辛苦 来到了出口 离开主楼后,在院子里拍视频。它是一部天梯、在雕塑的顶部,它螺旋上升的DNA模型是我们的预测:将来的图书资料会以生物芯片的方式进行储存,也可能在生物智能芯片上,知识会以我们未知的方式储存,加工以至深化,最后以更奇妙的方式给人类带来惊喜,DNA应用与研究应该是人类探索未来最便捷的天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