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教育•语言文字】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碑林语委

<p class="ql-block">  语言传承经典,文字饱含真情。节气知人冷暖,风俗延续精神。大家好,这里是碑林语委推送的教师好声音,我是本期主播寇方园,来自碑林区仁厚庄小学。</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国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之夜,当时任密州太守的苏东坡在城头超然台赏月后所做的一首咏月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后不久,便有人赞誉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p> <p class="ql-block">  按照历法,秋季包括农历的七、八、九三个月,七月为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为季秋。而八月的三十天又是十五居中,故八月十五称中秋节,古时也称“仲秋节”。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已流传有两千多年了,源于祭月。周秦时代,就有天子祭日、祭月的礼制。当时还不兴赏月,到了后来,祭月引出了赏月的习俗,中秋成了佳节。上至天子,下至平民,都很注重赏月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p> <p class="ql-block">  月亮是悬挂在天空的一首诗!有人说:古今文学至少有一半是月光文学。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谈中秋诗话,首先得谈月光文学。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p> <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中中秋节的诗句独具情韵。诗云:</p> <p class="ql-block">  此中秋诗词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首四句描写花、酒、人、月影。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旧归于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就月影发出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描写了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傲不羁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秋节的诗句写道:</p> <p class="ql-block">  起句“海上生明月”虽全是写景,却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次句“天涯共此时”,触景生情,转入“怀远”。从月出东山到月落乌啼,漫漫长夜,更兼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故而生“怨”。</p><p class="ql-block"> 三四两句,以怨为中心,“情人”与“相思”,“遥夜”与“竟夕”相呼应。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气候更凉,寒露也沾湿了衣衫。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不如睡去,好在梦中与她相聚。诗至此戛然而止,令人唏嘘回味。</p> <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秋节的诗句别有情趣,诗云:</p> <p class="ql-block">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发了彻骨的相思。诗作意境凄美,通过丰富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氛围,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p> <p class="ql-block">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就分享到这里,清风送去了我的祝福,明月带来了我的问候,流星记载了往日的故事,玉兔留下了永恒的吉祥。</p><p class="ql-block"> 碑林好声音祝您中秋佳节快乐,月圆人圆事事圆满!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碑林好声音”微信公众号,我们下期再见!</p> <p class="ql-block">撰稿:寇方圆</p><p class="ql-block">审核:王 磊</p><p class="ql-block">编辑:王 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