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苏区行——走进蕉城老区(二) 余宏潮

老区铁骑

<br> 2017年2月14日,福建省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肖新建、陈春禹、叶建捷等领导及福州碧海投资有限公司陈碧霞董事长等一道走进闽东苏区,在宁德市老区建设促进会陈成章会长、苏维营副会长的陪同下进行调研活动。<h3> 闽东苏区是全国18个革命根据地之一,蕉城区(原宁德县)是闽东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诞生地,也是新四军老六团的发源地。<h3>  2月15日上午,大家挥手告别了虎贝镇革命老区中洋里,沿着九贝红色旅游公路来到虎贝“百丈岩”景区。霍童镇副镇长章金英也赶来和我们会合。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个与狼牙山五壮士同样悲壮真实又鲜为人知的激烈战斗。</h3></h3> (图为蕉城区虎贝百丈岩)<h3>  1936年10月,阮英平率领闽东红军独立师第三纵队约120多人转战在虎贝东源村。部队刚驻扎不久,国民党保安队就从桥头村方向攻来了。阮英平马上召集缪英弟、沈冠国、黄培松等纵队领导分析敌情,决定部队从后门山方向边打边撤,后门山右侧有一条通往霍童桃花溪的小路,当部队到达这个路口准备撤往桃花溪根据地时,山岔上突然有冒出一队保安兵。原来,敌人探明我部队驻地后,派出保安团三个连分别从桥头、桃花溪、林口三个方向包抄过来,企图将红军一网打尽。</h3> 一场激战开始了!阮英平果断命令第二支队迅速占领百丈岩制高点,掩护纵队撤退。支队长阮吴近(又名阮吴润)率领二十余名战士迎着敌人的弹雨向岩顶冲去,子弹打光了,战士们便插上刺刀与敌肉搏,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剩下阮吴近等九名战士被敌人逼到百丈岩的崖边。红军九名壮士视死如归,毅然砸烂枪支,纵身跳崖,壮烈牺牲。<h3>  百丈岩顶发生激战,吸引了敌人部分注意力,阮英平率领部队乘势杀开一条血路,终于突围。</h3><h3><br></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1993年,叶飞题词“百丈英风”。现百丈岩留有“百丈英风”摩崖石刻。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向烈士们鞠躬致敬!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在霍童镇副镇长章金英的陪同下。我们驱车驶进了离百丈岩不远的霍童镇桃花溪村。桃花溪又名桃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闽东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她是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诞生地、闽东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支撑地,也是国共合作抗日后,闽东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的集结整编地。</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桃花溪地处蕉城区西北部。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自然条件和群众基础好,因而成为闽东革命最坚实可靠的后方根据地。</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1931年,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巡视员邓子恢到闽东巡视工作,指导农民运动。3月,共产党员颜阿兰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霍童开展革命活动,秘密成立宁德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五人党小组,发展党员,组织贫农团,开展抗租、反霸斗争。革命的火种迅速蔓延,桃花溪相继成立了贫农团、妇女会、儿童团等群众团体,投身革命活动。</font></h3> 1932年4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陶铸亲临闽东,指导开展工农武装斗争。叶飞、曾志等也陆续来到闽东,充实加强党的领导,创建闽东苏区。1933年5月,叶飞、颜阿兰发动“霍童暴动”,打响了宁德县工农武装斗争的第一枪。随着革命中心从平原向山区转移,桃花溪的革命斗争进一步发展。1934年春成立了村苏维埃政府,同年建立了党支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租、抗债、抗捐、抗粮、抗税的“五抗”斗争。桃花溪人民纷纷参加工农游击队,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h3>  1934年9月底,根据中共闽东临时特委的决定,福安的闽东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和连江的闽东工农红军独立第十三团及寿宁的闽东红军独立营在宁德桃花溪的支提寺会师,正式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冯品泰,政委叶飞,副师长赖金标。下辖3个团、2个独立营、1个特务连,共1600余人。</h3><h3><br></h3> 闽东红军独立师的成立揭开了闽东革命新的一页,从此闽东党有了一支统一指挥、英勇善战的主力部队。这支队伍在中共闽东特委的领导下,以桃花溪、梅坑等根据地为依托,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围剿,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牵制并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支援与配合了主力红军的北上抗日。<h3>  闽东独立师的成立,促进了桃花溪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至1935年2月,成立了桃花溪中心支部、下辖41个农村党支部,共有160多名党员。桃花溪成了宁德县委二区的联络中心。随后,闽东特委又在这里设立了宁屏古办事处,领导宁德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桃花溪人民也给了红军游击队大力的支援,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送信、收集情报、购买物品、送粮、送盐。当时桃花溪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 “红军回桃花溪,理发、补衣、洗机枪。” 红军与桃花溪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h3><h3><br></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1937年10月,闽东特委遵照中共中央“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指示精神,一面先后派范式人、阮英平与闽东国民党当局谈判,一面将闽东红军独立师与各县游击队及新入伍的战士共1300多人陆续集结在桃花溪整编,随时准备奔赴抗日前线。</font></h3> 1938年2月,1300多名闽东英雄健儿根据新四军军部命令,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在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的率领下踏上了北上抗日的征途。桃花溪参加闽东红军独立师的十四名战士随部北上,其中七人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留守根据地的71名地下党员,21名游击队员在县委张云腾、丁进朝、吴南启等的领导下,坚持敌后武装斗争。1943年1月,在宁德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震惊福建的“霍童惨案”中,桃花溪就有11名游击队员惨遭杀害。<h3>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福建省委先后派左丰美、王一平、黄垂明、江作宇、阮伯琪、陈邦兴、余三江等同志返回宁德,在虎贝、桃花溪、华镜、梅坑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h3><h3> 1947年7月,受中共中央派遣回到福建担任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即福建省委改称)常委、军事部长的阮英平同志回到闽东,领导游击战争。他以桃花溪根据地为依托,进一步发动群众,恢复党的基层组织;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人;创办合作社,发展生产,解决根据地人民生活困难,推动了闽东革命胜利前进。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斗争不息的桃花溪人民终于迎来了解放。</h3><h3><br></h3> (图为阮英平旧居)<h3>  在艰难困苦的革命岁月中,桃花溪是闽东革命最坚实的后方根据地和依托地,也是国民党摧残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国民党新10师、107师、保安独立旅、保四团、保五团、保十团以及反动民团先后多次对桃花溪地区进行“清剿”,烧杀抢掠,共被烧毁民房27座,有7个自然村变成“无人村”。桃花溪地区有126人参加革命,在各次战斗中牺牲及被敌人惨杀的有34人(其中已评为烈士13人,在“霍童惨案”中遇难的有11人),解放后有57人被评为“五老”。</h3><h3> 桃花溪人民为革命事业不畏艰难,不怕流血,前仆后继,付出了重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闽东革命的壮丽篇章,赢得了“十八年红旗不倒”的赞誉。</h3><h3> 在参观途中,霍童镇副镇长章金英和桃花溪村民主任陈瑞飞向各位领导介绍了桃花溪村情村貌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情况,大家充分肯定了桃花溪近年来的建设成果,桃花溪在革命战争年代有着18年红旗不倒的光荣历史,桃花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了闽东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不怕流血、艰苦奋斗的革命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这不仅是桃花溪的光荣,也是闽东人民的光荣。我们应该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宣传教育作用,宣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把革命老区建设的更加美好。 </h3><h3><br></h3> (图为桃花溪革命历史展陈馆)<h3>  </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图为桃花溪西潭桥)</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未完待续)</font></h3>